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企业新闻
三角轮胎:用“工匠精神”打造智能化
发布时间:2016/04/12    作者: 无    来源: 本站 订阅

  2006年4月8日,三角集团迎来自己的40周岁生日。该公司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建厂庆典。

  作为一家轮胎制造企业,40年来,三角用一种坚定、执着的精神专注于创新和超越,从未停歇。

  经过多年的发展,三角集团已成为中国轮胎业的领军企业,年销售额达到160多亿元,每年生产轮胎上千万条,公司跻身世界轮胎业前15强。

  在相关人士看来,三角集团今天的成功,是“中国制造”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缩影。她的成功,来自企业40年的文化沉淀和思考,更来自一种持之以恒的“工匠精神”。

  40年的“工匠精神”

  今年,“工匠精神”一词,首次出现在“两会”政府工作报告中。

  在卓有远见的企业家眼中,“工匠精神”不是机械重复的劳作,而是代表着一种坚定、踏实、精益求精的时代气质。

  有识之士认为,中国传统制造业现在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,一边是成本优势快速消失,一边是产能过剩日益严峻。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,特别需要这种孜孜不倦的“工匠精神”。

  这其中,专注是“工匠精神”的最核心体现。三角的品牌价值,或许就来自于她的专注。

  总部位于山东威海的三角集团,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轮胎研发、设计、制造和销售。作为中国轮胎产业的领军企业,该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,已经位列工程子午胎和巨胎全球四大供应商之一。

  “几十年来,我们也面临着多种选择和诱惑。但是,专注于‘4个轮子’的发展战略从来没变过。”三角集团董事长丁玉华如是说。

  今天看来,正是这种“专注”,让丁玉华深入了解行业,研究行业,从而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做出一次次正确的选择:

  在斜交胎仍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的时候,果断转身,全力上马子午线轮胎;

  在国内市场处于空白时,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自主开发研制出巨型工程子午胎;

  在国内轮胎业尚未认识到节能环保重要性时,率先推进“绿色制造”的新经济模式;

  在当时市场还很好时,就彻底关闭低端产品和斜交胎生产线,研发高性能、高附加值产品。

  不过,这一个个重要的成功里程碑,在丁玉华眼里却只意味着过去。经历过无数次的风雨历练后,他已经习惯了抬头往前看。

  那一刻,他看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对于传统产业的巨大价值。

  全力打造“智慧工厂”

  今天,中国制造2025”和“工业4.0”像一阵风一样,吹遍国内制造业,轮胎业也不例外。

  在这个行业,“智能工厂”的概念已被广泛提及。作为传统制造业,为数不少的轮胎企业正面临困境,急需找到一条新的转型发展路径。

  然而,制造业毕竟是传统产业,如何将现代化的手段与传统生产方式有机地“嫁接”到一起,对于企业来说仍是个很大的挑战。

  一直勇于做“吃螃蟹者”的丁玉华,此次再先行一步,带领企业向完全符合工业4.0和中国制造2025模式的“智慧工厂”迈进。

  实际上,早在数年前,三角集团就开始以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深度融合,推动转型升级项目建设。2015年9月,该公司年产200万条高性能商用车胎项目正式投产,系统实现全部自动化和智能化。

  华阳分公司第一条高性能乘用车轮胎下线,是这家公司的又一个发展里程碑。2016年2月19日,三角全力打造的亚洲一流智能化高端乘用轮胎生产基地正式投产。

  这个基地一体化的生产制造系统全部从德国、荷兰等国家引进,完全按照工业4.0模式规划和建造,从原材料进厂,一直到成品轮胎出库,实现了整个系统的双向追溯。

  在实际运营过程中,该生产基地通过植入芯片、条码识别设备等,对轮胎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,不仅使生产出来的每条轮胎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“身份证”,也使这座工厂升级为一个完整的物联网。

  据三角集团有关人士介绍,由这个工厂生产出来的轮胎,性能达到欧盟轮胎标签法第二阶段的要求,主要为全球高端市场提供替换和配套服务,产品可满足俄罗斯、北欧、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个性化需求。

  欧盟轮胎标签法是中国企业出口欧盟的一大技术门槛,突破这个门槛,就能顺利打开欧洲市场的大门。

  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,三角集团顺势而为,借助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了新的跨越。但是,丁玉华却没有满足于现在的成绩,他还在心中酝酿着更大更远的规划。

  三角所走的每一步,或许都在验证着那句话:机器是人能力的延伸,但人能够不断实现创新和突破,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。